从去年开始,中国企业界一直在扯“数据资产入表”,有些机构甚至将此作为开展数字化转型的抓手和动力。
我不看好“数据资产入表”这件事情——既不具备会计可行性,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更没有市场交易驱动力
即使有些企业的有些数据资产具备入表条件(例如直接从外部购买的数据集),但是和企业的总资产比起来,也就是九牛一毛,完全不值得企业和社会对此话题大动干戈。
企业“数据资产入表”热的真正动力,是面向所谓的“数据要素流通”——这就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技术经济幻想。
分析一下:
第一,数据是不是“要素”:
根据主流定义,数据是跟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这四个平行的第五大生产要素。
什么事物属于“要素”,是一个自由裁量的定义,你们说啥是,啥就是呗;然而,“生产要素”本身并未穷尽,应该还有第六要素、第七要素,例如西北风算不算第六要素——不喝西北风,你干个毛的生产啊?
第二,数据是不是“资产”:
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请注意这个定义,资产一定是某种可以带来预期收益的资源,但是,并非所有资源都可以计算为企业的资产,例如人力资源,企业没有人,干个毛的收益,但是,一般情况下,人并不能被计为企业的资产,因为人本身不可辨识、不可分离、不可估值。
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的新规定,数据作为企业资产可以计入“无形资产”,我认为这并没有任何创新,因为在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很多年前就已经把“软件”定义成无形资产,可以进入财务报表。
“数据”的形态是什么呢,不就是API或者XLS、TXT、CSV文件吗?或者就是010101的二进制机器代码,这些技术对象本身就是“软件”的一种,所以数字化的数据资产其性质根本上就是软件,再去定义“数据是无形资产”,纯属画蛇添足。
软件资产的估值方式一般采用购置(包括重置)价格或者开发成本,数据也可以采用类似方式,然而数据生成是自动的、甚至是熵增,所以实际估值非常困难——我经历过几个数据资产估值项目,目前根本没有符合准则的公认方法。
第三,数据可不可以流通:
资产流通需要具备若干条件,包括:所有权的权属清楚、保护交易双方权益的法律完善、具有定价机制、买卖双方具备交易意图等。
目前来看,涉及到个人信息的数据权属是有碍交易的,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规的严格性并不低于全世界其他国家,而这往往又是最有交易价值的,例如,阿里、腾讯把你的数据拿去卖钱,你答应吗?
而另一方面,公共数据(例如经济数据、自然数据)本身具有公益性质,不具有交易价值。在定价方面,在市场环境下,定价是由买卖双方的交易意愿决定的,而这种意愿又受到数据质量、法律约束的限制。
所以,我的结论是:数据可以作为资产,这在会计制度上并不是新东西,但是入表具有很多操作难度——出于审慎原则,目前还没有公认方法来对绝大多数企业拥有的数据进行资产估值;在流通性方面,从权属到法规上,都还不具备市场化流通的条件。数据要素流通和数据资产入表现在在社会上把摊子已经扯得很大了,比过去十年流行的中台、元宇宙、区块链还厉害,就连一些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也纷纷入场,对此推波助澜,使我不得不对他们的专业性或者职业操守产生怀疑。
这件事情的诡异就在于,它像一个“水变油”的场景——那些懂的、但是又不想乱掺和的人,看着直摇头;不懂的人在热血沸腾;而那些半懂不懂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心怀鬼胎的人们,则在旁边拼命鼓噪、上下其手。
数据要素的交易是怎么回事呢?
我找了几个案例来看,这是中国计算机学会宣传的某市经过三年建设起来的数据市场,据说是国内数据要素流通的标杆,创新了若干理论:
来源:中国计算机学会
我去他们的官网上看了下在交易啥,是这样的:
交易所运作几年,一共交易了67笔,金额达3.2亿元,平均每笔交易金额480万。
市场上的交易对象称为“数据元件”——据说这是一个理论创新,企业把元件买回去,就可以自己组装数据产品——如果把dataset叫成“数据元件”就是创新的话。这些元件长得这样的:
统计局发布的分产业生产总值年度数据,做成API调用,卖2.5万元一个月,7.2万元一年——这是想钱想疯了吧。
实际上,机构提供数据集交易并不是啥新鲜事,头部数仓软件公司databricks(对了,这个在国内叫数据中台)的网站上,就有一个交易市场,也有一些机构来卖数据,但是几乎所有的公共数据的数据集都是免费的,来这里卖行业GDP数据是会被认为脑子进水了:
我周围搞企业IT服务、企业软件多年的、真正的行业内人士,大多数都觉得企业去搞啥“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要素流通”,荒唐透顶,不可理喻;那些对这个事情乐此不疲的,反而大多是IT行业的纯外行;或者就是想趁乱浑水摸鱼,捞上一票的。
这个现象反映的另一个症状是,中国企业对数字化的理解出问题了:数据是数字化的结果,但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取得好的结果,不是追求数据本身,而是改变、规范人的行为——大多数企业的“数据治理”都是没用的,数据是业务操作的结果,企业想要数据质量好,要治理的不是数据,而应该是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还是那句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用好ERP、用好ERP、用好ERP。
讨论
1、企查查,天眼查,万得,等,采集,清洗,加工了无数数据,净利润远大于用友金蝶哦,这些公司的数据算什么呢?
那叫信息服务,跟数据交易是两回事,企查查/天眼查对应的邓白氏、万得对应的布隆博格,都是上百年历史的老生意了,一点也不创新。
邓白氏的财报,在非流动资产中,计算机软件7亿,商誉34亿,其他无形资产36亿(细节看不到),我猜这其他无形资产里,数据占大头吧。另外,这百年老店,固定资产只有0.9亿。
在利润表里,体现为收入及利润。分析的时候反映在ROI,最终通过上市或合并购,体现在估值或商誉。当然,就财务保守原则来说,避免将不存在明确交易价值(公允)的东东计入资产
邓白氏的财报里, database在无形资产中,金额,摊销年限这些,都描述的很清楚的
2、数据入表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准确的计量估值(估大了不就是虚增资产和做假账了么)且无法交易(有悖数据隐私和数据所有权的条款),连会计的基本条件都不符合
估值不外乎历史成本法、当前交易价格法、未来现金流折现法这三种
但这三种方法会对同一批数据分别评估出差距过百倍甚至千倍的估值结果,估大了是虚增,估少了会引发一系列财税问题,尤其在国企,这叫国有资产流失,大罪。
危言耸听!目前数据资产主要用历史成本法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参照无形资产摊销原则,相关税务处理也参照无形资产,没有你说的那些问题。
3、数据资产入表就是会计公司帮着公司做假账,骗取银行贷款额度之类的。真正的数据资产是要从收益核算,而现在是从成本核算,为造假提供了大量的操作空间。
数据不是不可以入表,也不是不可以作为资产,只是目前这个时代,还不够条件,个人愚见,至少要满足以下条件:
- 所有数据都是真实可靠的,来源清晰可查可确定。
- 所有数据的知识产权得到保护,能够明码标价,能够公允流通,得到市场充分认可。
- 所有的数据背后产生的业务流程清晰可见,数据之间的价值链清晰可分析,因果之间价值链有模型关联,并且符合市场价值规律。
现阶段,更多的是商业的炒作和推波助澜。国家把数据作为生产力,也是适应未来数字化时代到来的一种态度,但是未来路还很长很久。就像我小时候一直要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一样的道理。
4、所以数据的估值如何计量?
成本法计量,准则现在写死。不让你评估入账,所以除非体量特别大,不然没啥用,目前数据资产入表上亿的上市公司目前只有电信和移动,目前上市公司20多家有数据资产,较大的还有观典防务
所以成本法计量完全体现不出数据的价值
5、数据本身既不是资产也不是成本,但数据产品化之后是,我赞同以“无形资产”入表。而“生产制造”这些“数据产品”所用到的“数据工程师”和“相关系统”,不过是生产这些“数据产品”无形资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和制造费用。。。也早就以各种名义入表了。
DIKW,数据加工后叫信息
举个例子:类似于工程师手头有一块橡皮泥,工程师平时捏橡皮泥捏着玩,那工程师的费用已经作为期间费用入表了;如果工程师捏橡皮泥最后做出了产品,可以独立辨别和存在,符合资产的定义,那就一并打包计入一个无形资产中。无论哪一种,都已入表。现在还想把橡皮泥再次入表,就出现了您的结论。
数据和橡皮泥不同在于数据是非竞争性的,橡皮泥用了就没了数据可以反复用
你也可以叫“信息产品”,总之是基于数据作为“原材料”而来的,命名和“钢制品”或者压力锅类似。
6、基本同意果总的观点,实体企业远远还没有到这一步。 供应链断点多,先考虑新一代ERP;数据混乱孤岛多,先考虑新一代ERP;渠道费用管理失控,先考虑新一代ERP,采购成本居高不下,先考虑新一代ERP;绩效管理预实差距大,先考虑新一代ERP;ERP!ERP!ERP!
很多企业上线ERP,又上线很多其他独立的信息系统,例如MES、CRM、BI等等,个人觉得这些功能在一套完整的ERP系统都实现,ERP上线得支离破碎。
ERP只能管理主数据,反应速度是跟不上大企业现场需求的。
对的,客户其实希望至少在业财一体的控制和服务层面,费,本,利,资,票都要在新一代ERP里完整实现,而不是ERP只负责总账核算。
7、不知道作者如何看待确实国内存在数据集交易的市场,和交易案例。比如脱敏的病人数据就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市场和需求。如果从这点看,数据为资产有何不可呢?
病人数据是不可以交易的,利用病人数据进行医药测试、保险赔付的信息服务(例如IQVIA)是信息服务行业,尼尔森、邓白氏、穆迪、Gartner都是信息服务,和数据交易是两回事。
如果您认为病人隐私是医疗数据交易的账号。我可以比较肯定地说这个障碍已经在技术上基本被突破了,无论用传统方法脱敏,还是区块链,或是federated search。我都知道有技术成功实践。如果数据可以交易,那岂不就是已经赋值,可以资产化?
在征信,营销,研发等很多场景,数据能发挥巨大价值,已经有海量的交易,利润丰厚。而对于传统实体制造业公司,内部数据的确没啥交易属性。
我们在讨论国内的数据资产入表问题. 本身就是质疑这个数据资产的真实性. 你的去中心化能解决很多真实性问题,但国内的数据哪有这种土壤
8、无比赞同,我在甲方做数据治理,最大的感觉是企业数据质量问题出在录入标准不清晰,流程审核责任不清晰。但是接触的所有厂商上来都是先搞什么数据库级的元数据管理,美其名曰见效快,能快速拉出数据资产。让我一度怀疑到底谁是对的
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数据治理方法论都是跟风数据中台理论、东抄西抄拼凑的,这些都是面向OLAP的数据管理,跟传统企业以OLTP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我说市场上大多数数据治理方法论都是在瞎扯。
9、数据资本化最大的问题在于企业服务于客户形成的数据,其资产应该属于企业还是客户?比如移动的客户数据,就该被移动拿来赚钱吗?
中国移动已完成了数据资产入表,资产为7000万元。另,中国移动市值是2万亿市值,沧海一粟。
这个问题我跟一些专家也交流过,目前真正尝试的都是大型央企,借着垄断地位搞,用户感受不明显。等用户知道被卖了,等着法律纠纷吧
中移动等央企据我所知,内控是极其严格的,才不会乱来。
你没理解我意思。央企收集的客户画像数据,产权到底属于谁?经过客户授权没?流转到数据贩子甚至犯罪分子手里了没?所以央企的数据资产目前只敢卖给政府客户以规避风险,这样其数据资产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10、去年看到关于数据入表的信息后,我在今年的上海外滩论坛大会上,特意去听了上海数据交易所的讲座,数据从确权,到流通,非易事。但目前存在的事实是:数据确实已经作为一种商品(资产)在进行流通交易。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采购的原材料是数据,加工生产后的产品,也是数据的企业业务存在。
数据加工服务就是DPO,从计算机产生的第一天就有这个商业了,60年代大型机分时租赁,EDS就是帮企业录数据的。
不能确定60年代的数据服务,是否与现在相同。目前除了上海,这几年全国已成立了好像有7家数据交易所,所以,无论如何,看上去已是一个事实
交易有天气数据、电力数据等,出售给挖掘数据做智慧项目的企业。不涉及普通客户信息。
今年(2024)全国新成立数据交易所30+以上
11、入表只是一个点,目前数据要素的一些相关工作要从面的角度去考虑,包括入表、资产化、流通、交易等等内容。最终目的不是说只把原来的信息服务换了个名称,而是希望在原来信息服务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数据交易场景,挖掘更多数据价值,提高数据可流通性,随着流通性的提高定价机制也会逐步完善,未来还可能涉及到国际上数据定价权的问题。当然未来会不会有预期的那么理想确实是未知数,但总得有这个过程,所以目前各种体系机制的不成熟不应该成为对未来的否定,这是一个必经之路。
12、交易的前提是需求,我看最近几个公司把数据和土地类比,来说明数据是资产。 土地成为生产要素,是几千年前的事情,当代社会换一种会计语言表达而已。 近几十年,土地支撑中国房地产发展,成为热捧的生产要素,背后原因是住房商品化改革前,被压制几十年的住房需求,而不是简单的土地上可以盖房子。
13、我支持陈老师说的“数据是数字化的结果,但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取得好的结果,不是追求数据本身,而是改变、规范人的行为”,数据本身绝不是数字化结果,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和人的行为被规范优化改良是最终的目的。但是我也认为数据资产入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改良了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为,同时也一定影响了企业外部的合作环境,标准化的数据定义、有效的决策分析数据都是未来交易的核心,购买和销售包装好的数据产品都应该是一种趋势,而这些购买的产品在企业内部创造了价值就应该进行资产入表,而且可能是企业的核心数据。只是数据资产的评估确实需要深入讨论,我目前遇到的是,数据资产失效的认证标准,失效的数据销毁对于企业的影响,保存这些数据的成本等等问题。
14、数据资产如果要计入会计,就必须有一个公允价格计量【有存在数据交换的市场,而且价格是公允价值】,同时有交换的可能性【公司许多机密的材料:供应商与客户目录、研发资料就不具备交换性】,可以用货币计量,所以数据资料如果理解为数据模型【大半基金公司用于盈利的模型有价值前是不公开的,没有价值才拿出来】,对于无价值的东西,财务上是不确认资产: 总的来说,我认为数据能计入资产的,可能能只能只有行业报告之类的东西,供参考:
15、从R3开始经历ERP,新事物总是会鱼龙混杂,数据资产入表会像拉车挂的胡萝卜,其实公共、企业和个人数据的确权、开放、供给、授权运营在基础制度上有相应的步数,未来在收益和分配上有新的制约和平衡,而不是和土地财政一样。交易流通的脱节在数据即产品还是数据产品上,而业务数据化到数据业务化,再从产业数字化到数字产业化,可以来对应DIKW的数据到知识层面,也是数治金字塔1.0的由来。
16、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很多年前确实是已经把“软件”定义成无形资产,但是这个跟数据资产入表有什么关系?软件=数据?
17、我曾在四大做过审计和财务管理咨询;也和陈果总一样都曾是IBMer;还在某股份行为企业做过几年资金和金融方面的服务。根据我过往经历,这两年对“资产入表”这一话题虽不否定、但确实有很多类似困惑。 但我想说的是:正反两方可暂时搁置争论!评论区里有没有熟悉IFRS和 US GAAP的朋友?我很想知道西方国家、尤其是数据应用和交易比较成熟的美国,在准则上对数据资产入表业务有何代表性的描述和实操案例?
US GAAP中,数据本身通常不作为单独的资产入账。数据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企业通过对数据的使用(例如,开发的软件、数据库、专利技术等)所产生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上。因此,企业通常不会将单纯的原始数据作为无形资产或其他类型的资产入账,除非它们在某些情况下符合特定标准
18、这个入表,简单版就是表面的资源变资产,然后交易,确实现在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不能因为这就没有前景,国家推这个的目的,除了所谓的城投债,再一个就是鼓励企业做无形资产,之前都是费用化处理了,然后合理优化企业数据,增加企业融资路径,往大了说,是增加全国的资产总额,营造创新的良好局面,吸引外资,这个东西现在在陆续完善体系,只有全国统一标准,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税务进行政策调整,才会迎来春天
外资都是傻蛋?你说多少资产就是多少资产?
19、那请问楼主,某智能驾驶公司驾车采集了500 T的图片,并做好了人工标注。华为愿意花10亿购买这些图片用于训练自动驾驶大模型,这个公司的500T图片数据可否作为数据资产入表?
财务上可以记在制品、在建工程或者存货,不是无形资产。
20、数据有价值,不等同于数据是资产。资产需要价值稳定,保值,容易计量。数据的特点是具有时效性,无法长期存储价值,且无法精确估值,品相质量。虽然可以交易,但最多交易一次,无法转手。只能说是一种服务,不是资产。
21、我是做传统制造业的IT的,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两种视角,一种视角是外部的,从外部来看,区块链、业务中台、数据入表这些名词怎么说都是对的,只要能为企业取得一些外部利益,我也会迎合这些说法,甚至在PPT中也堆这些名词,只要让领导们高兴。 另一种是企业内部视角,要在企业让IT真正的支持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协助提升工作效率,我还是只采用传统的做法,如进行流程梳理和需求分析;只上主流的系统,如ERP、MES、WMS、PLM、SCADA、BI等;只用传统的工具,如MDM,对企业的核心数据进行一点点的规范和清洗;只相信企业IT要脚踏实地,钻到业务中,解决他们实际的问题。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在看到它有实实在在的多个案例之前,我是不会提,也不会用的。
22、数据资产,是ZY帮助企业平衡资产负债用的,企业负债太多,资产不够用,总需要新进资产来平衡。所以,数据资产应用而生。目前数据资产入表不是问题,但被承认是大问题。目前数据资产能被承认的企业,没有数据资产,也能被承认,无非是用数据资产美化一下,这样出了问题,大家都无责。
23、看看最近的书《数据资产ABC》,光上市公司就有66家入表了。哼!
24、土地主权>数据主权,土地资产>数据资产,土地价值>数据价值。 不赞同作者观点,对于数据本体,各种格式的数据本身或接口,确实没啥价值,但经加工要素化的数据就很有价值,可以作为资产。例如某人在医院CT拍的片,价值不大,但全国医院的CT片汇聚起来,用来训练ai辅助诊断模型,就会很精准、很有价值,AI公司愿意购买这种“资产”。
25、数据资产入表若要维持高市场热情、高流通度和高附加价值,则需摆脱供需错配现状,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思维转变,提升多元化数据资源的获取能力和标准化与专业化的数据加工处理能力,充分释放数据资产应用场景与应用价值潜力,从而实现数字化能力提升和价值化落地的良性循环。
添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