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建者:
虚拟的现实,上次更新时间:7月 07, 2025 需要 1 分钟阅读时间
1. 制度、流程和规程的关系
和欧美企业习惯的管理术语做个对应:制度对应 Policy,流程对应 Process,规程对应 Procedure。对应的解释如下
- 制度是公司或某个职能领域内的方向性、原则性的规定。通常,制度的表现形式是文本。
- 流程是对企业活动的横向或纵向分解。通常,流程的表现形式是流程图或流程模型,一般来说,流程模型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自动化
- 规程是当流程最小颗粒度的活动无法或者没有必要再分解时,通过文本来说明标准化操作要求。也成为 SOP 或者工作指导 (work instruction)
举例说明
- 《员工出差管理制度》是制度,规定了员工出差的交通工具、酒店费用、出差补贴的标准等。
- 出差申请、出差报销十六次,这些流程在差旅管理信息系统里处理。
- 员工在出差报销表上贴发票时的规范是规程,例如不能把发票摞着贴,要一张一张分开贴,便于财务共享中心扫描处理。这叫 SOP ,是通知文件。
2. 背景简述
新老板刚到公司,希望听听数据治理的汇报,这个任务落到了你头上。你带领团队花了一个月,写了一个数据治理汇报材料。
今天是汇报日,你既紧张又期待。
会议开始,你兴致勃勃的开始介绍数据治理的的整个历程,包括成立组织,建章立制,畅通流程,构建从数据采集到开放的统一管理平台。
你详细的介绍了企业数据资产的梳理方法论,讲述了你们是怎么实现了部门墙的打破,怎么实现了主数据的统一,并且列出了引以为傲的数据治理的系列成果,包括:
1、建立了XX个数据治理制度
2、公司的数据资产达到了XX
3、数据一致性达到XX%
4、元数据的完备度达到XX%
5、汇聚的速度提升XX倍
6、开放的流程缩短XX%
老板一言不发,当你终于讲完了,老板问:"嗯,做了一些事,但好像跟业务没啥关系!"你心中一凉。这个场景,是无数数据从业者的困境缩影。
3. 为什么很难回答老板的问题
我以前也有类似的困境,比如有时开会,领导会问到跟数据相关的问题,我一解释,领导就会说,这个技术细节你们IT自己解决…………。我说的跟领导关心的,似乎不在一个频道上,但我明明给业务也创造了价值啊。
我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脱离了业务,我们建的系统,模型大多都跟价值创造息息相关,帮助业务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
1、基于数据地图提升了开放效率
2、引入实时数据提升了模型效果
3、汇聚了关键数据优化了XX模型
4、打造了XX主数据系统,实现了XX的一致性
我后来也分析了原因,大致是没有从业务的角度直接回答问题吧。
比如老板问:"为啥要搞主数据?"我一般会这么回答:"因为X域和Y域数据标准不一,导致XX数据不一致,导致业务部门做分析的时候,经常无法从两域匹配到完整的数据,因此,我们通过数据标准化和实体对齐,现在数据一致性达到了99%…………"
而站在老板角度上看,下面这种"价值沟通"式的回答显然更受欢迎。
"XX主数据治理完成后,我们打通了X域和Y域的数据。现在,Y域的高价值潜在目标小区匹配数量提升90%以上,每年为公司新增小区客户数XX万,预计带来新增收入…………"因为以上的回答能够:
1、辅助决策:直接关联成本、效率、收入、风险等商业指标,让决策有据可依。
2、节省时间:让老板在最短时间内抓住核心价值,而不是陷入技术细节的迷雾。
3、建立信任:证明你不仅是个执行者,更是个能站在公司角度思考的"业务伙伴"。
4、体现价值:清晰地展示了你的工作和团队的投资回报率(ROI)。
这种事无巨细回答问题的方式,在IT人员身上,普遍存在。假如老板问你数据目录的价值,你会怎么回答,请先思考30秒。我估计答案是这样:"我们上线了新的数据资产目录,覆盖了XXX张表,完成了XX%的元数据自动采集和血缘关系构建。"
而更具价值性的回答,应该如下:"新的数据资产目录上线后,业务人员找数据的平均时间从半天缩短到X分钟,数据分析师的工作效率提升了XX%。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满足了监管机构对数据溯源的要求,规避了潜在的合规风险。"
这种问题,在IT人员身上,特别是正在成为一个管理者的IT人员,尤其突出。职位上他们可能已经是管理人员了,但脑子还没转过来。更要命的是,即使我们认识到了'价值沟通'的重要性,也不代表就能很好的回答老板的问题,实际情况要复杂的多,这是一门需要职业管理者终身学习的课程。
在我看来,IT管理者至少需要掌握以下三个层次的能力,才可能自如的回答老板的问题。
心法之'道':这是底层逻辑,关乎信任、情境与共情,决定了你回答的格局。
招式之'术':这是具体方法,是你可以刻意练习的沟通模型,决定了你回答的效率。
特殊对策:这是应对意外的智慧,处理那些你不知道答案或极为棘手的场景。
4. 回答问题的"道"
4.1. 信任为王
我记得以前有一位同事,老板每次问他问题,即使他回答的比较简短,也很容易过关,区别于大多数同事。
后来我才知道其与上级之间有着深厚的信任关系,而这种信任关系是其在以前一次次的主动,真实的相处和汇报过程中形成的。将心比心,我的下属跟我汇报工作,如果我对其能力比较认可,也会对其回答质量有较高容忍度。
而信任一旦崩塌,任何向上回答问题的技巧都无从施展。因此,大家说同样一句话,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很多时候,回答老板问题,谁来回答比答案本身重要的多。
4.2. 读懂情境
除了信任,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就是读懂"言外之意"。例如,一句简单的"X项目进展如何?"很少只是为了获取一份流水账式的工作日志,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对项目风险的担忧、或是对向更高层汇报时所需确定性的探寻。
因此,你不能只是回答"进度70%",还要说"主要完成了XX,YY工作,还余留2个风险AA/BB,需要老板资源支持,如果顺利,预计项目将在XX之前完成。"读懂言外之意有很多隐藏的线索。
上级的语气、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是解读其真实意图的重要数据来源。一个在走廊里随口问出的问题,与在会议室里表情严肃、身体前倾时提出的问题,其紧急性和重要性截然不同。前者可能只是例行关注,后者则可能预示着潜在的危机或重大的决策节点。
4.3. 换位思考
最后一点,就是换位思考与共情。与其思考"我想说什么",不如反问自己:"如果我是我的上级,我正面临什么样的压力,才会在此时此刻提出这个问题?"
这种思维转换,能帮助你从被动的回答者,转变为主动的价值提供者。它促使你思考上级所面临的来自更上层的压力、他们所背负的关键绩效指标(KPIs)。
5. 回答问题的"术"
5.1.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大家耳熟能详,被公认为高管沟通的黄金标准。其十六字法则如雷贯耳:"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设想上级询问:"关于解决当前数据质量问题的方案,你有什么建议?"
一个未经组织的回答可能会是:"首先,我们需要分析一下现有的数据质量报告,上个月我们的主要问题是……然后,IT部门那边提出了一些想法,比如……另外,其他公司最近也在做数据治理……"这种铺垫式的讲述方式,会让上级在信息的迷雾中失去耐心。
而运用金字塔原理的回答则是:
- 结论先行。 "我的核心建议是:建立三层数据质量保障体系,通过源头管控、过程监控和结果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在3个月内将数据准确率从85%提升至98%。"
- 支撑论点1:为何要源头管控 "源头管控最为关键,因为70%的数据质量问题来自录入环节,通过在业务系统增加校验规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支撑论点2:为何需要过程监控 "过程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异常,通过实时数据质量仪表板,业务部门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修正数据偏差。"
- 支撑论点3:为何强调结果审计 "结果审计形成闭环管理,通过月度数据质量报告和问责机制,确保各部门持续重视数据质量改进。"
但我们即使知道了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又能做到几分呢?
比如我发现自己总是在凭本能回答问题,而这种本能,是几十年以来养成的。我的本能就是习惯于要把过程讲清楚,很啰嗦,生怕别人没听明白。老板回答问题则一般是简洁的,一针见血的。
要像老板一样回答问题,并不是一个可以随着经验增长,自然就会学会的技能,而是需要刻意练习的。下面是三个经典回答问题的模型,适用于不用的对话场景,我们可以在平时刻意训练。
5.2. PREP模型
第一个刻意练习的模型,叫PREP。
- P - Point (观点):首先,直接、明确地陈述你的核心观点或答案。
- R - Reason (理由):然后,解释你持有该观点的原因。
- E - Example (案例/证据):接着,提供一个具体的例子、数据或事实来支撑你的理由。
- P - Point (重申观点):最后,再次强调你的核心观点,以加深印象,并使整个回答结构完整。
PREP模型尤其适用于会议中的即时问答、非正式讨论、电梯演讲等需要快速、清晰表达个人观点的场景 。
假设在一次部门会议上,上级突然问你:"你认为我们应该进行湖仓一体的架构升级吗?"一个未经准备的回答可能是:"嗯……我觉得可以考虑一下,它好像有一些功能还不错……"这种模糊的回答缺乏说服力。
而使用PREP模型的回答会是:
- P (Point 观点):"建议将现有数据仓库和数据湖整合为湖仓一体架构,采用Databricks方案。"
- R (Reason 理由):"现在数据在仓库和湖之间复制3份,月存储成本120万。实时分析需求响应要2天,业务抱怨激烈。"
- E (Example 例子):"XX采用湖仓一体后,存储成本降低60%,查询性能提升5倍。XX的实时营销响应从小时级降到秒级。
- P (Point 重申):"6个月完成迁移,年节省成本800万,建议Q2启动POC。"
5.3. STAR模型
第二个刻意练习的模型,叫STAR:
- S - Situation (情景):简要描述事情发生的背景。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 T - Task (任务):在该情景下,你的具体目标或任务是什么?
- A - Action (行动):描述你为完成任务所采取的具体行动。这里要着重使用"我"作为主语,清晰地说明你个人的贡献。
- R - Result (结果):说明你的行动最终带来了什么结果。尽可能用量化的数据来展示你的影响。
STAR模型是一种结构化的叙事框架,主要用于回答行为性问题(即以"讲一个你……的经历"开头的问题),展示个人能力与经验,例如面试、绩效评估或者项目复盘。如果你的上级在年度评估中问:"讲一个你数据治理项目的成功经历。"一个平淡的回答是:"去年监管巡检发现公司客户隐私数据没有统一管理,我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很短时间完成了整改任务。"这无法体现你的具体能力。
运用STAR法则的回答则生动得多:
- S (Situation 情境)"2023年初,我所在的公司面临监管巡检,发现客户隐私数据散落在47个系统中,没有统一管理。监管要求3个月内完成整改,否则面临2000万罚款。同时,业务部门每天还在产生新的数据需求。
- T (Task 任务)"作为新任命的数据治理项目经理,我需要在3个月内建立数据安全管理体系,确保通过监管检查。要协调IT、法务、业务等8个部门,管理20人的虚拟团队,预算仅200万。
- A (Action 行动)"我采取了'分层推进、快速见效'的策略:
- 第1周:建立战时指挥部,每日站会,明确分工第
- 1个月:优先梳理高风险数据,建立敏感数据目录,覆盖率达95%
- 第2个月:部署数据脱敏系统,制定分级分类标准,完成核心系统改造第
- 3个月:建立长效机制,包括审批流程、定期审计、培训体系
- 关键创新:开发了'数据地图'可视化工具,让业务人员能自助查看数据流向"
- R (Result 结果)"项目提前1周通过监管验收,获得监管方高度认可。具体成果:
- 合规指标:敏感数据识别率100%,脱敏覆盖率98%
- 业务价值:数据查找时间从3天缩短到10分钟,年节省人力成本500万
- 团队成长:培养了5名数据治理专家,建立了公司数据治理标准体系
- 个人收获:获得年度最佳项目奖,晋升为高级项目经理"
5.4. SCQA模型
第三个刻意练习的模型,叫SCQA:
- S - Situation (情境):描述当前的背景和现状。事情的起点是什么?
- C - Complication (冲突):指出打破现状的问题或挑战。什么事情的发生让情况变得复杂?
- Q - Question (问题):明确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我们到底要回答什么问题?
- A - Answer (答案):提供解决方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SCQA模型是一种结构化的问题解决框架,主要用于方案汇报、问题分析和说服性沟通,特别适合向管理层提出建议或推动变革。如果你的领导问:"为什么各部门的数据总是对不上?"一个平淡的回答是:"大家对数据的理解不一样,需要统一一下标准。"这既没有说清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给出解决思路。
运用SCQA法则的回答则更有说服力:
- S (Situation 情境)"我们公司有12个业务系统,8个数据团队,每天产生上千张报表。随着业务快速发展,跨部门数据协作越来越频繁,数据已成为连接各部门的共同语言。"
- C (Complication 冲突)"但最近爆发了一系列'数据标准危机':
- CEO质疑事件:月度经营会上,销售说GMV是5.2亿,财务说是4.8亿,运营说是5.5亿。CEO当场发火:'到底哪个是真的?'
- 千万损失:因为'新客'定义不统一(有的按注册算,有的按首单算),营销部门重复补贴了30万用户,直接损失1200万
- 系统混乱:同一个'用户ID'字段,在20个表里有15种命名方式(userid、userid、uid、customerid...),开发效率降低60%
- 沟通崩溃:产品说的'活跃用户'、运营说的'活跃用户'、数据说的'活跃用户',定义完全不同,跨部门会议变成了'翻译大会'"
- Q (Question 问题)"所以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在2个月内建立全公司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让所有人说同一种'数据语言',同时获得各部门的支持和执行?"
- A (Answer 答案)"我建议实施'数据标准统一行动',采用'从痛点切入、分批推进'的策略:
- 第一阶段:建立共识(2周)
- 成立数据标准委员会,CEO亲自挂帅,各部门一把手参与
- 盘点TOP20核心指标,从最痛的'GMV'开始统一
- 举办'数据标准工作坊',让各方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 第二阶段:制定标准(4周)
- 发布《公司数据标准管理办法V1.0》,明确标准制定流程
- 建立三层标准体系:业务术语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
- 开发'数据字典平台',所有标准在线化、可查询、有版本管理
- 第三阶段:落地执行(2周)
- 改造核心系统,按新标准重构
- 设立'数据标准日',每月审核执行情况
- 建立奖惩机制,标准执行率纳入部门KPI
- 预期成效:跨部门数据一致性从60%提升到95%
- 数据开发效率提升40%,年节省开发成本800万
- 彻底消除'数据打架'现象,管理决策效率提升50%
- 总投入200万,3个月即可收回成本"
- 第一阶段:建立共识(2周)
5.5. 高难度问题应对场景
以上所讲的回答问题的技巧,都建立在你有能力回答问题的基础上。
但很多时候,我们总会面临自己不知道的情况,或者面对那些棘手、敏感或出乎意料的问题。最令人恐惧的时刻之一,莫过于脑中一片空白。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恐慌,进而选择猜测、搪塞甚至编造答案。这是一个高风险、低回报的策略,一旦被识破,将严重损害个人信誉。
我自己教训也是有的。以前有次替同事去参加一个高层会议,我事先还做了准备。但老板的问题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就凭着自己的猜测做了回答。虽然老板没有追问,但回来找同事核实后,我发现自己完全答错了。我认为这是自己职业成熟度的问题,也是思维模式的问题。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是合适的?我知道很多人担心见老板一次不易,认为答不上来可能会造成不好印象。因此,能应付就尽量应付过去,不能说自己不知道。但只要仔细思考下,这种认知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你经常跟老板见面,那就是多次博弈,偶偶答不上不会影响大局,但只要被发现一次,那就是不诚信。如果你很少有机会跟老板见面,那更谈不上老板对你有看法,你只是自己再给自己加戏。
我自从那次以后,就再也不硬答了。但即使答不上,下面有些应对的策略和话术,可以展示你正直、担当和智慧的契机。
1、首先,诚实地表明现状。例如:"关于这个具体的数据,我现在手头没有。"
2、其次,主动掌控叙事。立即将对话的焦点从"不知道"转向"如何知道"。
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展现了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例如:"但我会马上去核实。"再次,承诺明确的后续行动。例如:"今天下午3点前,我会给您一个准确的答复。"或者"我会在明早的日报中,专门就这一点进行详细说明。"给出一个具体的时间表,这能很好的安抚上级的疑虑。如果问题比较宽泛,可以追加一个澄清性的问题,以确保你的后续工作精准地满足上级的需求。
我记得公司以前召开数据治理联席会,领导经常在会上提问题,布置工作。很多时候,我也没理解清楚老板具体的意思,但会后,我还是会主动找领导核实清楚。因为我以前有很多的教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次给老板写一个大数据的PPT,当时老板简短的提了几句,我就自以为是的认为懂了。
我埋头苦干一个月,然后约老板汇报,老板只看了3分钟,全盘否定。很多人挺怕跟老板核实问题的,认为这是智商不够,能力不足的表现,因此会极力掩饰。我以前也有这种想法,后来我懂了。一方面,是源于心态上的调整,就是要把挑战当成成长机会,而不是对固有能力的否定。另一方面,是现实的反证,当我成为一位管理者后,发现自己非常欣赏来跟我核实问题的下属。因为这代表他们对事情非常上心,想做事,干成事的动力远远大于所谓的丢面子。
回到个人,说到底,还是利益权衡的结果,只是这本账,自己要算清楚。
6. 小结
总结一下,有效回答老板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完成一次从'技术专家'到'业务伙伴'的思维跃迁。"道"是你的格局,决定了老板是否信你。
"术"是你的武器,决定了沟通是否高效;担当是你的底色,决定了你在困境中能否赢得尊重。能力是你的基础,否则前面的一切都是空。
- 无标签
添加评论